說斯坦因、伯希、華爾納等人對於敦煌文物的「帝國主義劫掠」,人們痛疾首、義憤填膺。一些劫掠的遺痕,至今被保存著,為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直觀教材。果我們撇開這些什麼什麼主義,平靜衡量一損失,情就會寬緩許。
敦煌藝術的昌盛,唐為最。唐降,愈往後愈失掉昔年的高華與氣,一代不一代。宋代的壁畫比唐代的草率粗糙。不但結構鬆散,筆墨缺乏功力韻律,且公式化、概念化,千人一面,走進有種空落感。在色彩清曠蕭散,還算是有己的風格。元代除三窟外,連風格沒了。剝皮抽筋(密宗內容)入畫,很不。清代幾無壁畫,少量彩塑皆鮮艷粗俗,更無感言。縱觀一千六百年敦煌藝術,就像一條方外的長河寂靜無聲,氣象萬千,但是逆向流(古埃及人描述幼發拉底河的話說,是一條反向順流的河,)直流入市井(所謂世俗化),沙漠甘泉一般沒入。這個不見的損失是怎麼來的,至今沒人研究。
一代不一代這樣的,並不稀奇。中世紀歐洲藝術,落後於古希臘羅馬時代;蘇聯文學的水平,遠低於十九世紀的俄羅斯……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。且不問什麼原因,碼敦煌藝術的式微,不……(内容加载失败!)
(ò﹏ò)
抱歉,章节内容不支持该浏览器显示~
【为了使用完整的阅读功能】
请考虑使用〔Chrome 谷歌浏览器〕、〔Safari 苹果浏览器〕或者〔Edge 微软浏览器〕等原生浏览器阅读!
谢谢!!!